在學習和成長的過程中,自我效能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它令我們對自己能力產生信心. 使我們相信自己能夠成功達成目標的能力。相反,低自我效能感可能阻礙我們的學習和成就。為了克服這個挑戰,我們需要了解如何提升自我效能感並培養良好的學習能力。本文將介紹一些關鍵策略和實踐,幫助我們擺脫低自我效能感的困擾,並在學習過程中取得更大的成果。
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性
為什麼自我效能感對學習非常重要?先以例子來說明:
假設有兩個學生,志明和小春,他們都遇到了一個困難的數學問題。志明本身缺乏自我效能感,面對困難在一開始巳說解決不了,他深相自己無法解決這個問題,因此他感到沮喪並放棄嘗試。相反,小華擁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她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所以她充滿信心地開始思考問題。
由於志明放棄了,他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並且錯過了解決問題的機會。他的自我效能感下降,並且加深了我不能完成困難的任務”的信念。導致他在日後的學習中,遇到困難時容易放棄。
相比之下,小春的自我效能卻提高了,克服了挑戰讓他增加了成功的經驗,這可能加強了他”能搞定困難的任務”的信念。這鼓勵了她在日後思考問題,嘗試不同的方法,並且持續努力。
當她最終解決了問題時,她的自我效能感得到了增強。這種成功經驗會使她更加相信自己有能力學習和解決其他困難。
從中可總結出以下幾點:
- 勇於/怯於挑戰:擁有較高的自我效能感的學習者較強的學習動機,他們會將困難視為挑戰而不是障礙, 面對新的學習機會和難題, 會主動挑戰自己。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克服困難,因此會更有勇氣嘗試新的學習經驗。而失敗太多,令人感到挫折,累積失敗後,令人在日後不敢接受挑戰。
- 堅持/放棄努力:抱著自我效能感強的人能持久努力和堅持不懈。當學習者相信自己能夠成功,即使面臨困難,他們也會保持努力,不輕易放棄。反之則產生”自己會失敗”的信念,當中的結果當然是不會努力,因為既然失敗,何需努力。
- 成功/失敗預期:自我效能感也影響著學習者對於成功的預期。當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任務時,他們更傾向於預期成功,並將更多的努力投入到學習中, 從而產生更高的學習成就, 更高的自信心。而相反也是同一個道理。
低自我效能的產生過程
- 比較和競爭: 在社會生存,往往涉及比較和競爭,尤其是在學習或工作環境中。當個人感到自己在某些方面與他人差距大或無法達到他人的成就時,他們可能會產生低自我效能感。
- 負面經驗: 而體驗過一連串的失敗,負面而又缺乏成功的經驗時,如果再加上來自他人的連續批評和否定性反應,只會令人感到困難和挫折。這些經驗可能會使個人感到自己無法應對困難或無法達到目標,感到無力並懷疑自己。
- 負面評價和批評: 外在的負評和批評也可能會令我們的自我效能感產生負面影響。當我們經常接收到負價或被他人指出我們的缺點和失敗時,可能會令我們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和價值。
- 負面信念: 負面的經驗, 無力感, 懷疑自己會影響個人的信念系統,使其傾向於形成負面的自我評價和能力評估。個人開始內化這些負面的信念,並相信自己無法成功或達到目標。由新手時的開始懷疑自己的能力,形成信念,到認為自己無法勝任學業或達到他人的期望。
- 負面自我對話: 內在的自我對話加上自我效能感低,會令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產生懷疑。當我們對自身進行負面的評價、懷疑自己的能力或對失敗持有悲觀態度時,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可能會降低。
- 避免行為: 當個人對自己的能力缺乏信心時,他們可能會選擇避免挑戰性的任務或避免處於可能引起挫折的環境中。只要一想到問題是果難,自己定必會失敗,被他人批評,令他們可能不願意嘗試新事物或接受新的機會,因為他們認為自己無法成功。
- 確認偏見: 人的認知有時候會確定自身的信念開始,並注意過濾身邊的信息,以乎合支持此信念。而這信念也可能是因為他想逃避不面對而選擇的。低自我效能的個人傾向於確認他們的負面信念,並尋找與之相一致的證據。他們可能忽略或忽視成功的經驗,並將失敗或困難的例子視為證據來證明自己的無能。
- 需要注意的是,每個人的經歷和觀點都是獨特的,可能不一定符合這些觀點中的每一個。人們的自我效能感可能受到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個人特質、環境壓力、社會支持等。
改善之道
- 作出合理與現實的認知
- 定下合理目標: 設定合理、可達到的目標可以增加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將目標分解成小步驟,逐步實現,這樣可以提高成功的機會,進而增強自信。 假設你對於公開演講感到缺乏自信。你可以先設定一個小目標,例如在家人或朋友面前進行一次短暫的演講。這樣可以提供一個相對較輕鬆的環境,增加成功的機會,進而建立自信心。然後逐漸挑戰更大的演講場合,如在學校或工作場所中進行演講。
- 確認能力: 首先, 讓低自我效能感的學習者確認自己具備解決問題所需的能力和資源。當他們相信自己有能力解決困難,並相信可以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 面對困難的問題就產生有信心解決。 審視自己的過去成功和優勢,並將這些正面的經驗和能力納入自己的自我認知中。這樣可以幫助他們建立積極的信念系統,並相信自己能夠應對困難和取得成功。 回顧過去的成功經驗,並將它們納入自己的自我認知中。例如,如果你在過去曾經成功完成一個難題或解決一個困難,回想這些經驗並告訴自己你是有能力的。這個過程可以幫助你重新建立對自己能力的信心。
- 要達成目標前先充實自己
- 培養學習策略: 假設你在學習一門新的技能上感到挫折。你可以尋找相關的學習策略,例如分段學習、實踐和反思等。你可以尋求專業的指導和培訓,學習如何有效地掌握這門技能。通過這樣的學習策略,你可以提高學習效能,並增強對自己能力的信心。而學習和解決困難問題前, 可先了解一些相關的資料, 了解學習內容及困難問題的架構,再從簡單容易處入手。 學習適當的學習策略和技巧可以提高你的學習效能和自我效能感。這包括時間管理、學習計劃、記憶和筆記技巧等。透過有效的學習方法,你可以提高學習成果,增強對自己能力的信心。
- 尋找角色模型: 尋找那些在你感興趣領域或面對類似挑戰時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人作為你的角色模型。觀察他們的行為和思維方式,並從他們身上學習。這可以提供啟發和激勵,並幫助你相信自己也可以達到目標。
- 持續學習和成長: 持續學習新知識和技能,並挑戰自己達到更高的目標。透過不斷學習和成長,你可以擴展自己的能力和知識,並逐漸建立穩固的自我效能感。
- 把失敗視作為人生學習
- 學習從失敗中成長: 將失敗視為學習的機會,而不是對自己能力的否定。從失敗中獲取反饋和教訓,並用這些經驗來改進和成長。認識到失敗是成功的一部分,並且每次失敗都可以使你更堅韌和有能力。
-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 沒有人是完美的,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和弱點是重要的。學會從自己的錯誤中學習,並對自己持有寬容和愛護的態度。這種接受和愛護自己的態度可以幫助你建立積極的自我價值感和自信心。
- 培養積極的自我對話: 監控和管理你對自己的內部對話。確保你的內部對話是積極的、支持性的,並鼓勵自己。替換負面的自我評價和懷疑的想法,以積極的聲音和自信的語言來對待自己。
- 尋求支援: 如果你感到低自我效能,尋求支援是很重要的。你可以與信任的朋友、家人或導師分享你的感受和困難,並請求他們的支持和鼓勵。他們可以給予你積極的反饋、提供建議,或者與你一同設定目標和計劃,這樣你就不再感到孤單和無助。另外, 分享你的困難和感受,他們可以提供支持、建議和積極的反饋,幫助你重新建立自信。 自我效能感使學習者更傾向於尋求支援和幫助。他們相信自己可以從他人那裡獲得解決問題的方法和資源。
提升自我效能感和學習能力是一個持續的過程,需要時間和努力。通過定下合理目標、確認自己的能力、尋求支援和培養有效的學習策略,我們可以逐步改善低自我效能感,提升學習成果。讓我們勇敢面對挑戰,相信自己的能力,並持續追求學習和成長的機會。透過不斷地培養自我效能感和學習能力,我們將能夠實現更大的目標和夢想,並在人生的旅程中不斷進步。
參考資料
在理解人類學習、行為和社會互動的過程中,社會認知理論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社會認知理論是一種心理學理論,它探討了個體如何通過觀察、模仿和社會交互來獲取知識、形成信念,並調整自己的行為。在本文中,我們將深入探討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概念和其在教育、社會發展和行為改變中的應用。
自我效能感 | 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是社會認知理論的核心概念之一。自我效能感指個體對自己完成特定任務的能力和信心。當個體觀察到他人成功地完成任務時,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會增強,從而增加他們嘗試和實施相似行為的可能性。 |
個人經驗 | 個體通過自己的經驗來評估自己的能力。成功的經驗會增強自我效能感,而失敗的經驗可能會削弱它。 |
例如,一個學生通過艱苦的學習過程,在一門難題上取得好成績。 | |
觀察他人的經驗 | 觀察他人的經驗也可以影響自我效能感。如果個體觀察到模型成功地完成任務,他們可能會相信自己也能夠完成類似的任務,從而增強自我效能感。 |
例子:一個學生觀察到他的同學在一門難題上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並從中學到了一些解題技巧。這個學生因此相信自己也可以學會這些技巧,並在下次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 |
語言說服 | 他人的鼓勵和積極言辭可以影響個體的自我效能感。通過接受他人的鼓勵和支持,個體可能會增強對自己能力的信心。 |
例子:一位老師對學生說:“我相信你有能力完成這個項目。你之前在類似的任務上表現出色,我知道你可以做得很好。”這位學生因老師的鼓勵和支持感到自信,增強了自己的自我效能感,並努力完成了項目。 | |
生理和情感狀態 | 個體的生理和情感狀態也可以影響自我效能感。例如,焦慮和壓力可能會削弱個體的自我效能感,而積極的情緒和放鬆狀態可能會增強它。 |
例子:一個運動員在比賽前感到緊張和焦慮。然而,當他開始參與比賽並表現出色時,他的焦慮逐漸減輕,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自我效能感。他的身體感受到這種積極的情感狀態,進而提升了他的表現。 | |
觀察模型選擇 | 個體更有可能選擇那些他們認為具有高自我效能感的模型進行觀察。他們認為這些模型展示的行為更有可能被成功地模仿。 |
例子:一個學生對某個學科感到困惑,在課堂上觀察到一個同學經常主動提問並回答問題。這個學生將這位同學作為榜樣,開始模仿他的行為,積極參與課堂討論,並逐漸提高了對該學科的理解和自我效能感。 | |
模仿行為 | 個體的自我效能感水準會影響他們對模仿行為的決心和努力程度。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更有可能積極地模仿他們觀察到的行為,而低自我效能感的個體可能會感到不安或不自信。 |
例如,一個學生觀察到同學在學習上的有效策略,並嘗試採用類似的方法。 | |
堅持努力 | 自我效能感還影響個體堅持努力的能力。高自我效能感的個體更有可能面對困難和挫折時保持動力,並堅持努力追求目標。 |
例如,一個音樂家通過每天的堅持練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和表現。 |
社會認知理論為我們解釋了人類學習和行為的複雜過程提供了有力的框架。通過理解觀察和模仿的作用、社會交互的重要性以及自我效能感的塑造,我們可以更好地瞭解人類的認知和行為發展。這種理解對於教育、社會發展和行為改變等領域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通過運用社會認知理論的原則和策略,我們可以促進個體的學習和發展,以及社會的進步和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