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Creativetechgo

創意人文

Menu
  • 100種智慧名言
    • 愛情
    • 哲學
    • 心理
    • 宗教
    • 文學
    • 交際
    • 民族
  • 100種學習文章
    • 心理概念
    • 哲學概念
    • 宗教概念
    • 心理概念
    • 政治概念
    • 市場概念
  • 100種興趣學習方法
    • 生活興趣
    • 語文
    • 音樂
Menu

認知偏差:5個認知偏差例子, 幫你了解思維盲點, 出現原因, 產生過程與矯正之道(一)

Posted on 12 12 月, 202322 12 月, 2023 by jlam
認知偏差:5個認知偏差例子, 幫你了解思維盲點, 出現原因, 產生過程與矯正之道(一) – creativetechgo.com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往往也會思考和評價有關自己及他人的行為,而有時候,我們可能會陷入一些認知偏差。其中,過度概括,黑白思維,忽視正面,過度總結和個人化是五個常見的認知偏差,它們會令我們在評估時,扭曲了事實原本的真貎,並帶來負面情緒,影响我們日常生活的質素。認知偏差往往都是由於我們的大腦在處理資訊時採取的簡化和快速判斷的方式。這種方式在許多情況下對我們是有益的,因為它幫助我們快速做出決策和應對複雜的環境。然而,當我們面對複雜或模糊的情況時,這種簡化和快速判斷的方式可能會導致認知偏差。了解這些認知偏差,有助我們檢視自己不合理的想法,並挑戰及改變自己的思維方式,這樣可以幫助我們避免過度簡化和主觀化的陷阱,從而提升我們的情緒和人際關係的健康。

以下我會以兩個情景事例來說明五個思考盲點 – 過度概括,黑白思維,忽視正面,過度總結和個人化, 並說出矯正的方法。

事件情景一:

阿張在一次考試中犯了一個錯誤。他覺得自己的成績結果一定會不好,感到非常沮喪,並認為自己是一個完全失敗的人。

認知偏差:

過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

指的是基於單一事件或少數事例,對整個情況進行過度概括或普遍化。

出現原因:

  1. 快速思考和決策:在面對大量資訊和複雜情況時,我們的大腦傾向於迅速概括和簡化問題,以便更快地做出決策。這種快速思考的需求可能導致我們過度概括,忽略細節和特例。
  2. 認知效率:過度概括可以提高認知效率,節省認知資源。我們的大腦傾向於將相似的事物歸為一類,以減少思考的複雜性。這種簡化有助於在短時間內處理更多的資訊,但也容易導致喪失細節和個別差異。
  3. 經驗和先入為主:我們的經驗和先入為主的觀念可能影響我們對資訊的概括。過去的經歷和觀點可以成為我們概括的依據,使我們更傾向於將新情況歸類為已有的範疇,而忽視其獨特性。
  4. 忽略變化和複雜性:過度概括常常導致我們忽視事物的變化和複雜性。我們可能只看到表面的共同點,而忽略了差異和細微的變化。這種概括可能導致我們對事物的理解和判斷變得片面和不準確。
  5. 心理需求和偏見:我們的心理需求和個人偏見也可能促使我們過度概括。我們可能傾向於尋找確認我們已有觀點的證據,而忽視相反的證據。這種偏見可以導致過度概括和片面的認知。

產生過程:

  1. 接收大量資訊:我們在處理資訊時,會接收到大量的感知和認知輸入,包括觀察、經驗、聽聞等。這些資訊可能是多樣和複雜的。
  2. 快速加工資訊:由於大腦的認知資源有限,我們傾向於快速加工資訊,以便快速做出決策和判斷。這種快速加工可以説明我們應對資訊的超載和複雜性。
  3. 尋找共同特徵:在加工資訊時,我們傾向於尋找共同的特徵和模式,以便將資訊歸類和概括。我們尋求簡化和提煉,以便更有效地處理資訊。
  4. 忽略差異和細節:為了簡化資訊處理過程,我們可能忽略差異和細節。我們可能將不同的情況和個體歸為一類,忽略它們之間的細微差異和變化。
  5. 形成概括和模式:在快速加工和簡化資訊的過程中,我們形成了概括和模式,將不同的事物和情況歸類為一類。這種概括可以是基於經驗、先入為主的觀念、社會文化因素等。
  6. 固化和強化概括:一旦我們形成了概括和模式,我們的大腦傾向於固化和強化這些概括。這意味著我們更容易接受和記住與已有概括一致的資訊,而忽視那些與之不符的資訊。
  7. 忽視個別情況和變化:由於過度概括,我們可能忽視那些不符合概括的個別情況和變化。我們可能將其視為例外或無關緊要,而不予考慮。

例子:

在這個情境中,阿張把自己在考試中犯錯的情況普遍化,認為自己在所有考試中都是失敗的。

  1. 接收考試結果:阿張收到考試成績,發現自己在某個問題上犯了錯。
  2. 快速加工資訊:阿張的大腦迅速加工這個資訊,意識到自己犯了錯誤。
  3. 尋找共同特徵:阿張開始尋找考試中的共同特徵,將自己的犯錯歸為一類。你可能認為自己總是在考試中犯錯或者在某個特定科目中經常出錯。
  4. 忽略差異和細節:為了快速概括和簡化情況,阿張可能忽略了其他因素,例如你在其他問題上的正確回答或者你在其他科目中的良好表現。
  5. 形成概括和模式:基於這個錯誤,阿張形成了一個概括,認為自己是一個失敗者或者在這門科目上是一個失敗者。
  6. 固化和強化概括:一旦形成了這個概括,阿張的思維傾向於固化和強化它。你更容易接受與這個概括一致的資訊,例如過去的犯錯經歷或者你對自己的負面評價。
  7. 忽視個別情況和變化:由於過度概括,阿張可能忽視了其他情況和變化,例如你在之後的考試中的進步或者你對錯誤的反思和改進。

矯正之道:

挑戰過度概括的作法之一,就是回顧自己相反的經歷,如成功的例子。

阿張可以回想自己的學習歷程,從中找出其他考試中取得的好成績或成功的經歷例子。這樣做可以幫助他更全面地看待自己的表現,避免過度概括。

其他的方法還有:

  1. 意識到過度概括的傾向:瞭解過度概括是一種認知偏差,意識到自己可能會在考試中犯錯後過度概括,是矯正的第一步。
  2. 尋找證據:尋找與過度概括相反的證據,例如其他考試中的成功經歷或在其他科目中的優異表現。這有助於打破對自己的負面概括。
  3. 分析錯誤的原因:反思自己在考試中犯錯的原因,並嘗試理性地分析問題,例如是否因為缺乏準備、注意力不集中或對題目理解有誤。這有助於找出改進的方向。
  4. 接受錯誤是學習的機會:將錯誤視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而不是失敗的標誌。意識到每個人都會犯錯,關鍵是從錯誤中學習並提高。
  5. 調整評價和自我對話:避免將自己的整體價值和能力與單個錯誤聯繫起來。改變自我對話,將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努力和進步上,而不是過度關注錯誤。
  6. 尋求支持和回饋:與他人分享你的想法和感受,尋求他們的支持和鼓勵。從老師、同學或家人那裡獲取有建設性的回饋,以幫助你更全面地評估自己的表現。
  7. 制定改進計畫:基於對錯誤的分析和反思,制定具體的改進計畫。這可以包括提前準備、改善學習技巧、尋求額外的輔導或尋求幫助。
  8. 培養彈性和積極心態:發展彈性思維,面對挑戰和失敗時能夠從中恢復並持續努力。培養積極心態,相信自己可以改善和取得進步。

黑白思維(Black-and-White Thinking):

指的是將事物僅分為極端的兩個極端,忽略了中間的多樣性和變化。

出現原因:

  1. 心理安全感:人們傾向於將事物簡化為對立的兩個極端,這樣可以給予他們一種心理上的安全感。在複雜的情況下,接受並理解中間地帶的複雜性可能會讓人感到不安和困惑。
  2. 簡化複雜性:人腦在處理資訊時傾向於採取簡化的方式。黑白思維是一種簡化複雜性的方式,它讓我們可以快速分類和判斷事物,避免過多的認知負荷。
  3. 刻板印象:社會和文化環境中存在著一些刻板印象和對立觀點,這些觀念會影響我們的思維方式。我們可能受到社會對某些事物的二元對立觀點的影響,進而傾向于採用黑白思維。
  4. 情緒影響:情緒對我們的思維方式有很大影響。當我們情緒激動或情緒極端化時,更容易陷入黑白思維的陷阱,無法看到事物的複雜性和多樣性。
  5. 缺乏資訊或經驗:當我們面對新的或陌生的情況時,缺乏足夠的資訊或經驗可能導致我們採取更為簡單和極端的思維方式。

產生過程:

  1. 分類和歸類:我們的大腦傾向於對事物進行分類和歸類,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處理資訊。當面臨複雜或模糊的情況時,我們可能會試圖將事物劃分為簡單、明確的對立面,以便更輕鬆地處理和理解。
  2. 極端化:在歸類過程中,我們可能會誇大事物的不同之處,將其推向極端的對立面。這種誇大可能是出於簡化複雜性的需求,或者是為了滿足我們的認知偏好和情感需求。
  3. 忽略中間地帶:黑白思維使我們忽視了事物的中間地帶和灰色地帶,即那些不屬於極端對立面的情況或觀點。我們可能無視那些不符合我們已有觀念或期望的資訊,而只關注極端的兩個極點。
  4. 簡化決策:黑白思維在決策過程中也起著作用。當我們面臨困難抉擇時,將事物簡化為對立的兩個選項可能會讓我們更容易做出決策,而不必面對複雜性和不確定性。
  5. 強化信念:黑白思維可能會強化我們已有的信念和觀點,使我們更堅定地相信自己的立場,並排斥其他可能性。這種思維方式可能導致思想僵化和對其他觀點的拒絕。

例子:

在這個情境中,阿張將自己的考試結果兩極化,看作不是完全成功就是完全失敗,而忽略了當中的灰色地帶,中間存在的可能性,考試結果不一定不好,而人也不一定只會有成功者或失敗者之兩分。

  1. 分類和歸類:阿張傾向於將自己的表現歸類為成功或失敗,將犯錯視為失敗的象徵。阿張將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簡化為對立的兩個極端,即成功和失敗。
  2. 極端化:由於考試通常被視為評估個人能力和知識的標準,阿張可能誇大犯錯的意義,將其推向極端的對立面。阿張可能認為犯錯意味著完全失敗,而忽視了其中的中間地帶和改進的機會。
  3. 忽略中間地帶:黑白思維使阿張忽視了犯錯後的中間地帶,即錯誤中可能存在的反思和學習機會。阿張可能只關注於失敗的感覺和結果,而忽視了從錯誤中獲得的經驗和成長。
  4. 簡化決策:黑白思維可能導致我們過於迅速地下定論,認為犯錯意味著自己是個失敗者,而不考慮其他可能性。阿張可能簡單地將自己定義為失敗者,而不去思考犯錯的具體原因和改進的方法。
  5. 強化信念:黑白思維可能強化阿張對自己的負面信念,使阿張更堅定地相信自己是一個失敗者,並排斥可能存在的積極方面和潛在的成功。

矯正之道:

打破黑白思維的關鍵作法,是培養更全面的思考和觀點,即以不以兩個極端來看問題,而是以程度之分來看問題。

阿張可以試著列出自己在考試中的錯誤以外的一些正面表現,例如在其他科目中取得的好成績、與同學的交際互動合作能力等。這樣可以幫助阿張認識到自己的價值和能力並擺脫僅有成功或失敗的二元思維。

其他的方法還有:

  • 保持客觀的觀點,意識到犯錯並不等同于完全的失敗,而是一個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 將犯錯看作是一個過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個人價值的評判標準。
  • 反思犯錯的原因和過程,尋找改進的機會和策略,以便在未來取得更好的結果。
  • 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性,將犯錯視為人類經歷中的一部分,並學會從中汲取智慧。
  • 尋求支持和鼓勵,與他人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從他人的經驗中獲得啟發和建議。

忽視正面(Neglecting the Positive)

指的是我們往常只專注於負面的情況或事件,忽視了同時存在的正向成果。

出現原因:

  1. 注意偏向:人們往往更容易注意和留意負面資訊,而忽視或輕視正面資訊。這可能是因為負面資訊對我們的注意力具有更強的吸引力,或者因為我們更傾向於關注和解決問題。
  2. 心理防禦機制:有時候,我們可能使用心理防禦機制來應對壓力、焦慮和失敗感。這些機制包括否認、回避或低估正面的出現,以減輕不愉快的情緒或保護自尊心。
  3. 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們的思維模式和觀念往往會影響我們對資訊的解釋和評估。如果我們有一種消極或悲觀的先入為主的觀念,那麼我們可能更容易忽視正面的出現,並將其歸因於偶然或他人的干預。
  4. 自我確認偏差:自我確認偏差是一種認知偏差,使我們更傾向於尋找和接納與我們現有信念和自我概念一致的資訊。如果我們對自己持有消極的看法,那麼我們可能會忽視或輕視正面的出現,因為它們與我們的自我概念不一致。
  5. 信息超載:在現代社會中,我們面對大量的資訊和刺激,這使得我們處理資訊的能力有限。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可能會選擇性地注意和處理資訊,更傾向於關注負面的或與問題相關的資訊,而忽視正面的出現。

產生過程:

  1. 快速注意負面:當我們面對資訊或情境時,我們的大腦往往會快速注意到負面的方面。這可以追溯到人類進化中的求生機制,我們更容易察覺潛在的威脅和危險。
  2. 自動篩選:大腦會自動進行資訊篩選,將負面資訊置於更高的注意度。這是一種心理保護機制,以確保我們能夠迅速做出反應,應對潛在的危險或挑戰。
  3. 忽視正面細節:由於注意力被負面資訊佔據,我們可能會忽視正面細節或事件。我們可能沒有意識到積極的事物或者將它們視為次要或不重要。
  4. 情緒影響:如果我們情緒低落或焦慮,我們更容易忽視正面的出現。負面情緒可以過濾我們對積極事物的感知,使我們更傾向於關注和強調負面。
  5. 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們的觀念和信念也會影響我們對資訊的解釋和評估。如果我們持有消極的觀念,我們可能會忽視或貶低正面的出現,認為它們是偶然的、不重要的或不可靠的。
  6. 自我確認偏差:自我確認偏差是一種認知偏差,使我們更傾向於接受和尋找與我們現有信念和自我概念一致的資訊。如果我們對自己持有消極的看法,我們可能會忽視與自己正面特質或成功經歷相關的資訊。
  7. 忽視積極回饋:當他人給予我們積極回饋或讚揚時,我們可能會忽視或低估它們。我們可能認為別人只是客套或不真誠,或者我們將成功歸因於外部因素而不是自身能力。

例子:

在這個例子中,阿張只專注於自己的錯誤和失敗,而忽視了其他可能的正面方面,這可能包括他在其他問題的回答上對應如流。

  1. 快速注意負面:阿張可能會立刻注意到你的錯誤,而忽視了阿張在其他方面的正確答案或良好的表現。
  2. 自動篩選:阿張的大腦可能會自動篩選出你的錯誤,使其在阿張的注意力中佔據更高的位置。這可能導致你忽視或淡化其他正確答案的存在。
  3. 忽視正面細節:由於注意力被錯誤吸引,阿張可能會忽視你在其他問題上的正確答案。阿張可能沒有意識到這些正面的細節,或者將它們視為次要或不重要。
  4. 情緒影響:阿張可能會感到沮喪、焦慮或失望,這些負面情緒會影響你對正面出現的感知。阿張可能更容易強調自己的錯誤,而忽視阿張在其他方面的努力和成績。
  5. 先入為主的觀念:如果阿張持有消極的觀念,比如認為自己總是失敗或無能,那麼你可能會將這次錯誤歸因於自己的能力不足,而忽視其他正面的因素。
  6. 自我確認偏差:如果阿張對自己持有消極的看法,阿張可能會傾向於接受與這種看法一致的資訊。阿張可能會忽視他人給予你的積極回饋或讚揚,而將自己的失敗作為證據來證實你的觀念。

矯正之道:

培養正面思考和自我肯定是克服忽視正面的關鍵作法之一。

阿張可以試著寫下自己在學習中取得的過往的因困難而進步,最終成功的經歷,並以此來提醒自己,考試中的一個錯不代表甚麼。

此外,阿張也可以向他人提問有關自己的學業成績,例如向老師或同學,尋求他人的回饋和鼓勵,以幫助他們更全面地看待自己的表現。

其他的方法還有:

  1. 意識到傾向的存在:認識到自己可能會忽視正面出現,而過度強調錯誤和失敗。這種意識可以説明你更加客觀地看待整個情況。
  2. 保持開放的心態:儘量不要過早地將焦點放在錯誤上,而是給自己一個機會去發現、欣賞和學習其他正確的答案和良好的表現。
  3. 記錄正面的出現:在複習或考試過程中,有意識地記錄下你的進步、正確答案和良好表現的情況。這樣你可以更好地認識到正面的細節和努力。
  4. 接受和欣賞積極回饋:嘗試接受他人給予你的積極回饋和讚揚,不要將其忽視或貶低。認可自己的努力和進步,不要將失敗歸因於自己的能力。
  5. 調整觀念和信念:審視自己對失敗和成功的觀念和信念,看看它們是否傾向於忽視正面的出現。如果發現有消極的觀念影響了你對正面事物的感知和重視,嘗試調整和重新評估這些觀念,以更加平衡和客觀的態度看待自己和考試結果。

事件情景二:

你的一位好友沒有回覆你的訊息,你立刻認為他不喜歡你就是生你氣了。

認知偏差:

過度總結(Jumping to Conclusions):

指的是在人經常在沒有足夠證據的情況下,遇見問題就從少量或模糊的信息推測問題,並立即從中得出結論。

出現原因:

  1. 忽視證據的不足:當我們過度總結時,我們可能沒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持我們的結論。我們可能只關注一小部分資訊或體驗,並基於這些有限的證據做出過度概括的斷言。
  2. 個人偏見和經驗:我們的個人偏見和過往經驗可以影響我們對情況的解釋和評估。如果我們有一種傾向性的思維方式或者過去的經歷導致了某種觀點,我們可能更容易過度總結。
  3. 簡化複雜性的傾向:為了應對資訊的超載和認知負擔,我們的大腦傾向於簡化和歸納複雜的情況。這種簡化可能導致我們過度概括和總結,忽略了細節和差異。
  4. 忽視例外情況:當我們過度總結時,我們可能忽視了例外情況或特殊情況。我們可能將大量的資訊或經驗歸類為一個簡單的模式,而忽略了其中的變異和個別差異。
  5. 情緒和情感影響:我們的情緒和情感狀態可以影響我們對資訊的處理和解釋。如果我們處於焦慮、憤怒或悲傷的情緒中,我們可能更容易過度總結,將負面的情緒擴大到整個情況中。
  6. 社會認同和群體影響:我們可能會受到社會認同和群體影響的影響,導致我們過度總結以符合群體的期望或共識。我們可能會過度一致地接受群體的觀點,而忽視其他可能性。

產生過程:

  1. 收集資訊:我們開始從外部環境中獲取資訊,這可以是來自觀察、經驗、閱讀、聽取他人的意見或其他管道的資訊。
  2. 選擇性注意:在收集資訊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對某些特定的資訊更感興趣或更關注。這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個人偏好、先入為主的觀念、情緒狀態或其他因素的影響。
  3. 歸納和概括:在收集到一定數量的資訊後,我們的大腦傾向於尋找共同點和模式,以簡化和概括資訊。我們可能會找到一些共同的特徵或趨勢,並將它們作為總結的基礎。
  4. 忽視差異:為了使總結更簡單和一致,我們可能會忽視一些資訊中的差異和變化。我們可能會將多樣性歸類為一個單一的類別,而忽視內部的差異性。
  5. 過度概括:基於歸納和概括的過程,我們可能會產生過於寬泛或誇大的總結。我們可能會從個別情況或個別經驗中得出普遍適用的結論,而忽視其他可能性。
  6. 忽視例外情況:過度總結的過程中,我們可能會忽視一些例外情況或特殊情況。我們可能將這些例外情況視為不重要或不具代表性,而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符合我們總結的情況上。
  7. 確認偏誤:一旦我們形成了過度總結,我們可能會尋找證據來支持這些總結,而忽視與之不符的證據。這種確認偏誤會加強我們原始總結的穩定性,使我們更加堅信自己的觀點。

例子:

在這個例子中,你沒有收到朋友的回覆,但巳立即假設當中的原是他不喜歡你或生你氣,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原因。

  1. 收集資訊:在考試中,學生會收集關於考試內容的資訊,包括學習材料、筆記、老師的指導等。
  2. 選擇性注意:學生可能在學習過程中更加關注自己的弱點和不熟悉的知識點,因為他們意識到這些部分可能會成為他們的挑戰。
  3. 歸納和概括:考試結束後,學生開始回顧考試內容,並根據他們的表現和成績尋找共同點和模式。他們可能會將自己在某些知識點上犯錯的情況概括為整體失敗。
  4. 忽視差異:為了使總結更加簡單和一致,學生可能會忽視在考試中正確回答的問題或知識點。他們可能會將自己犯錯的情況視為整個考試的代表,而忽視其他方面的表現。
  5. 過度概括:基於歸納和概括的過程,學生可能會過度概括自己的錯誤,認為自己在整個考試中都是失敗的。他們可能會將個別錯誤歸結為整體能力的不足或失敗。
  6. 忽視例外情況:學生可能會忽視一些特殊情況,例如在其他知識點上的出色表現或其他因素對考試成績的影響。他們可能會將這些例外情況視為不重要或不具代表性,而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自己的錯誤上。
  7. 確認偏誤:一旦學生形成了對自己失敗的總結,他們可能會尋找與之一致的證據,如回憶自己的錯誤和困惑,並忽視自己的正確答案和知識點。這種確認偏誤會加強他們對自己失敗的信念。

矯正之道:

挑戰過度總結的作法是,在判斷比較重要的問題前,先嘗試收集更多的信息和證據。

在這種情況下,你可以先嘗試考慮其他可能的原因,例如好友正在忙於其他事情、沒有收到訊息或是因事而暫時無法回覆。真接尋求答案是最好(即直接溝通)是解決問題的最好的方法,可以了解對方的情況,又不會過早下結論,可得出一個不是估的答案。

其他的方法還有:

  1. 意識到過度總結的傾向:學生首先需要認識到過度總結的存在,並意識到這可能導致對自己能力的過度負面評價。
  2. 尋找證據和反例:學生可以回顧考試時的答題情況,找出自己正確回答的問題和知識點,以及其他的積極表現。這樣可以幫助他們看到自己的整體努力和進步,避免過度概括。
  3. 接受失敗是學習的一部分:學生應該理解失敗是學習過程中的一部分,而不是終點。他們可以將考試中的錯誤視為一個學習機會,從中獲取經驗教訓,並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
  4. 尋求他人的意見和回饋:與老師或同學交流,尋求他們的意見和回饋。他們可能能夠提供不同的觀點和評估,幫助學生更客觀地看待自己的表現,並提供建設性的改進建議。
  5. 培養積極的心態:學生應該努力培養積極的心態,關注自己的成長和進步,而不僅僅關注犯錯和失敗。他們可以設定合理的目標,並逐步實現這些目標,以激勵和增強自信心。
  6. 批判性思維和自我反思:學生可以培養批判性思維的能力,審視自己的思維過程和推理,以避免過度總結的陷阱。他們可以反思自己的評估方式,並確保更全面和客觀地評估自己的表現。

認知偏差:

個人化(Personalization)

指的是自己將他人的行為或事件過度與自己相關聯,認為他人的不幸或不滿等都是因自己的錯而形成,所有的都是自己的責任。

在這個情境中,你將朋友沒有回覆你的訊息視為對自己的不滿或抱怨。

出現原因:

  1. 自我中心偏見:我們傾向於將事情與自己聯繫起來,將他人的行為或事件解釋為與自己相關。這種自我中心偏見導致我們將外部情況過度個人化,將其視為對自己的評價或對自己的影響。
  2. 自尊心和自我認同:我們的自尊心和自我認同對我們的思維和情緒產生影響。當我們感到受到威脅或受到挑戰時,我們可能更容易個人化,將他人的行為或事件視為對自己的攻擊或負面評價。
  3. 情緒和情感反應:情緒和情感反應可以影響我們的個人化傾向。當我們經歷強烈的情緒時,如憤怒、嫉妒或恐懼,我們可能更容易將這些情緒歸因於他人的行為,並將其個人化。
  4. 注意偏向:我們的注意力可能偏向於與自己相關的資訊或事件。我們更容易關注那些與我們自己的經歷、利益或價值觀相關的事物,而忽視其他因素,導致個人化的傾向。
  5. 先入為主的觀念:我們的先入為主的觀念和信念對個人化的傾向產生影響。當我們持有某種固定的觀念或信念時,我們可能會過濾資訊,以符合我們的觀念,並將其個人化。
  6. 自我保護和控制欲望:個人化也可能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我們試圖將責任或失敗歸咎於外部因素,以保護自己的自尊心。我們傾向於將問題歸因於他人,而不是承認自己的責任。

一般過程:

  1. 事件發生:個人化的過程通常始於某個事件或行為的發生。這個事件可能是他人的言行、特定的情境或一系列的經歷,與我們自身的相關性不一定很高。
  2. 注意選擇:在面對事件時,我們會選擇性地關注與自己相關的方面。我們可能更加關注那些與我們的自我認同、情感或利益相關的資訊,而忽視其他資訊。
  3. 解釋和評估:在注意選擇的基礎上,我們開始對事件進行解釋和評估。我們會嘗試理解事件的原因和意義,並根據自身的經驗、信念和情感對其進行評價。
  4. 個人化傾向加強:如果我們發現與事件相關的資訊或評價與我們的自我認同、情感或自尊心密切相關,我們很可能會加強個人化的傾向。我們將事件視為對自己的評價、攻擊或負面影響,並將其與自我聯繫起來。
  5. 歸因和解釋:個人化的過程還涉及歸因和解釋,即我們試圖找到責任和原因,並將其歸因於特定的個人或因素。我們可能將事件的責任歸咎於他人,而不是考慮更廣泛的因素。
  6. 情緒和情感反應:在個人化過程中,我們可能會經歷強烈的情緒和情感反應。這些情緒可能包括憤怒、傷心、挫敗感或恐懼,因為我們將事件視為對自己的攻擊或傷害。
  7. 效應和行為:個人化的過程還可能影響我們的行為。我們可能採取自我保護的措施,如回避、抵抗或攻擊,以應對個人化所產生的負面情緒和情感。

例子:

  1. 事件發生:學生在考試中回答了一道問題,但答案是錯誤的。
  2. 注意選擇:學生開始關注他們的錯誤答案以及與自己相關的部分,而忽視其他正確的答案或其他因素。
  3. 解釋和評估:學生開始解釋為什麼他們犯了錯誤。他們可能認為自己沒有足夠的準備,或者對該題目的理解有誤。
  4. 個人化傾向加強:學生將錯誤答案視為對自己能力或知識的評價,認為自己是失敗的。他們將錯誤答案與自己的智力、價值或自尊心聯繫起來。
  5. 歸因和解釋:學生可能將錯誤歸咎於自己的能力不足,而不考慮其他因素,如考試的難度、時間限制或其他外部因素。
  6. 情緒和情感反應:學生可能會感到沮喪、失望或自責,因為他們將錯誤答案視為對自己的攻擊或傷害。
  7. 效應和行為:學生可能認為自己在這個問題上的錯誤表現代表了他們整個考試的失敗,他們可能對自己的其他回答產生懷疑,喪失自信心,甚至可能影響他們的學習動力和未來的考試表現。

矯正之道:

打破個人化思維的關鍵作法是,保持客觀觀察和分析,不要硬把問題與自己關連。

你可以問自己,對方是否有其他可能,其他的原因導致朋友沒有回覆,例如他忙於工作或生活中的其他事情。這也許不是你的問題,而是其他因素正在的影響他不回覆。

回顧自己相反的經歷,不以兩個極端來看問題,培養正面思考和自我肯定,判斷問題前先嘗試收集更多的信息和證據,不要硬把問題與自己關連都是打破認知偏差的關鍵作法。通過挑戰我們的思維方式,收集更多的信息,並與他人進行開放和誠實的對話,我們可以更客觀地看待事物,避免過度總結和個人化的陷阱。這種思維方式的改變不僅可以提升我們的情緒和心理健康,還有助於建立更良好的人際關係,促進我們與他人之間的相互理解和尊重。因此,讓我們努力審視自己的思維模式,以避免這些認知偏差的影響,並追求更全面、客觀和和諧的思考方式。

其他的方法還有:

  1. 意識自我個人化傾向:瞭解並認識到個人化是一種常見的認知偏見,它可能導致過度關注錯誤和將其與自身價值聯繫起來。通過意識到這種傾向,你可以開始主動尋求減少其影響的方法。
  2. 接受錯誤和失敗是學習的一部分:將錯誤視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認識到每個人都會犯錯,而錯誤並不代表你的整體能力或價值。接受錯誤是一個普遍的現象,它可以幫助你識別自己的弱點並改進。
  3. 將錯誤視為回饋而非評價:將錯誤看作是對你當前知識和技能水準的回饋,而不是對你個人的評價。將其視為一個指示你需要進一步學習和提高的領域,而不是對你的能力的否定。
  4. 保持客觀和全面的視角:在評估自己的表現時,儘量保持客觀和全面的視角。考慮到其他因素,如考試的難度、時間限制、個人狀態等。不要過度個人化,而是將錯誤置於更廣闊的背景中進行評估。
  5. 尋求他人的觀點和回饋:與他人交流並尋求他們的觀點和回饋可以説明你獲得不同的視角和意見。這有助於減少個人化的傾向,讓你更全面地評估自己的表現,並從中獲得有益的建議和指導。
  6. 培養積極的自我對話:將負面的自我評價轉化為積極的自我對話。意識到自己的內心對話,並努力將其轉變為更積極、鼓勵和支援的語言。給自己一些肯定和鼓勵,認識到你在學習和進步的過程中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
  7. 專注于改進和成長:將注意力集中在改進和成長上,而不是過於關注錯誤和失敗。制定具體的學習計畫和目標,努力提高自己的知識和技能,以便在將來的考試或挑戰中取得更好的表現。

參考資料

認知偏差是我們思考和決策過程中常見的心理現象,它們可以影響我們對世界的理解和判斷。這些偏差可能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在處理信息時使用了簡化和縮減的策略,導致了對現實的不完全或扭曲的看法。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幾個常見的認知偏差,並提供矯正它們的方法,以幫助我們更客觀地看待世界,做出更明智的決策。

偏差的說明及例子

過度概括(Overgeneralization)基於單一事件或少量證據,對整體進行過度概括或普遍化。
例子因為一次失敗,對自己的能力產生全面性的否定,認為自己一無是處。
黑白思維(Black-and-White Thinking)將事物僅分為極端的對立面,忽略中間地帶或灰色地帶的可能性。
例子將一個人的行為分為完全好或完全壞,沒有中間地帶的評價。
忽視正面(Disregarding the Positive)忽視或無視正面的事實或情境,只聚焦於負面的方面。
例子在一個完美的演出中,只關注自己一個小失誤而忽略了其他優秀的表現。
過度總結(Jumping to Conclusions)在缺乏足夠證據或合理推理的情況下,迅速下結論。
例子因為一個人沒有回覆你的訊息,就立即認為他對你不感興趣或生氣。
個人化(Personalization)將外部事件或他人行為過度歸咎於自己,認為自己是問題的中心。
例子當朋友生氣時,認為是自己的舉止或言論導致了他們的情緒變化,而忽略了其他可能的原因。
忽視細節(Ignoring Details)忽略或無視重要的細節或信息,只關注整體或表面的觀點。
例子在一個複雜的問題中,只關注其中一個方面,而忽略了其他相關的細節。
將事物放大或貶低(Magnification and Minimization)過度放大負面事件或情緒,同時將正面事件或成就貶低或輕視。
例子對於一個小錯誤持續感到沮喪,而忽略了自己已取得的大部分成就。
選擇性過濾(Selective Filtering)有意或無意地只注意符合自身觀點或信念的信息,忽略不符合的信息。
例子在一個辯論中,只記住支持自己觀點的證據,而忽略了反對觀點的合理論據。
心理過濾(Mental Filtering)過濾或扭曲信息,使其符合自己的負面信念或預設。
例子在一個晚會上,只記住自己被忽略的瞬間,而忽略了其他人對自己的關注和積極互動。
預設未來(Fortune Telling)未來預測自己或他人的結果,並將其當作事實對待。
例子因為害怕失敗,預先假設自己一定會失敗,從而不敢嘗試新的機會。

結尾

認知偏差是人類思維的固有特點,但我們可以通過認識和理解這些偏差,以及採取相應的矯正方法來提高我們的思維質量和判斷能力。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應該保持警覺,時刻注意可能存在的偏差,並努力從多個角度思考問題。同時,學習與他人溝通和交流,尋求不同觀點和意見,有助於我們避免陷入自己的思維陷阱。讓我們一同努力,認識和克服認知偏差,以實現更明智和全面的思考。

發佈留言 取消回覆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 100種學習文章
    • 哲學概念
    • 宗教概念
    • 市場概念
    • 心理概念
    • 政治概念
  • 100種智慧名言
    • 交際
    • 哲學
    • 宗教
    • 心理
    • 愛情
    • 文學
    • 民族
  • 100種興趣學習方法
    • 生活興趣
    • 語文
    • 音樂
© 2025 Creativetechgo | Powered by Superbs Personal Blog theme